当前位置: 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升主动脉扩张预防 >> 心血管24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概述正常的主动脉瓣共有三个瓣膜。心脏收缩时,三个瓣膜同时打开,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心脏舒张时,三个瓣膜协同关闭,防止血液从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若主动脉瓣先天性只有两个瓣膜,称为主动脉瓣二瓣化,是最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常伴有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且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最多见的即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病因主动脉瓣二瓣化是最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畸形,占50-60%。除瓣叶数量变异外,常见瓣叶增厚、形态异常和瓣叶黏液样变性等病理改变。可能出生时即伴有主动脉瓣狭窄,或无狭窄,但由于瓣叶结构异常,长期受到血流的不断冲击,易引起瓣膜增厚、钙化、僵硬、纤维化,最终导致瓣膜狭窄。
病理生理主动脉瓣狭窄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导致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及心肌缺血,病程后期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失调,常导致二尖瓣返流、左心房高压、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右心室压力过高,导致左心功能受损和心内膜下弹力纤维增生,最终进入终末期心衰阶段。心肌过度肥厚、耗氧量增加,瓣膜狭窄致冠状动脉和体循环灌注减少,可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出现晕厥。正常成人主动脉瓣口面积约3.0-4.0cm。根据主动脉瓣口面积大小,狭窄程度分级如下:轻度狭窄,面积37.5px;中度狭窄,面积1.0-37.5px;重度狭窄,面积≤1.0cm。心功能正常时,跨瓣压差一般50mmHg。患者可多年没有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亦不受影响。当瓣口面积1.0cm时,才逐渐出现胸痛、晕厥和充血性心衰的症状。
临床表现症状由于病变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和症状各异,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头晕,偶有晕厥和心绞痛症状。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多无临床症状;部分中度狭窄可表现为活动量增大时胸闷、气短;重度狭窄常有胸痛、眩晕、晕厥和充血性心衰的症状;少部分重度狭窄患者剧烈活动后可发生猝死。婴幼儿一般症状常较轻,至青春期后方出现症状,特别是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者。部分在婴幼儿期发病者,一般称为“危重主动脉瓣狭窄”,表现为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急促,少尿及代谢性酸中毒。体征主动脉瓣区可闻及3/6级以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常伴收缩期震颤,向颈部传导。室间隔明显增厚者,二尖瓣可出现SAM征,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周围脉搏减弱,脉压差变窄。对于年轻患者,应测量上、下肢血压,以除外是否合并主动脉弓缩窄。
超声表现1.主动脉瓣为二瓣结构,瓣叶增厚、变形、钙化、活动受限;主动脉血流流速增快,跨瓣压差增大;升主动脉呈狭窄后扩张;室间隔和左室壁增厚。部分患者由于左室严重肥厚,特别是室间隔上部的严重增厚,可导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并有二尖瓣SAM征,超声提示在主动脉瓣膜和左室流出道两处血流速度增快。
2.主要采用大动脉短轴切面观察,在舒张期显示一条或稍分离的两条关闭线,可为前后方向或水平方向,失去正常的“Y”结构而呈“—”或“
”形。收缩期开放如图二尖瓣开口减小,活动受限,呈“=”或“
”形。左室长轴切面显示舒张期关闭线正常或偏移。主动脉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回声增强,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加重,从而导致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主动脉内径可狭窄后扩张等情况。
鉴别诊断临床上发现主动脉瓣区喷射性收缩期杂音,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不仅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的狭窄程度,还可以基本明确病因诊断。所有患者应测量四肢血压以除外可能合并的主动脉畸形,如主动脉弓中断和主动脉缩窄。本病尚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2.风湿性、退行性变、老年钙化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3.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可见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增快,以及二尖瓣前叶SAM征现象,可明确诊断。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收缩期开放二尖瓣口呈“
”形收缩期开放二尖瓣口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