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升主动脉扩张医院 >> 专访周达新教授谈TAVR的中山经验
本文转载自严道医声网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TAVR)是当前医疗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在葛均波院士带领下,我们结构团队经过反复探索,在TAVR方面取得非常不错的临床结果。近期,我们将前例TAVR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即将发表在相关杂志上,我这里介绍下其主要结果。例患者,平均年龄78.1岁,平均STS评分9.9±6.0。12例经颈动脉,87例经股动脉途径,1例经升主动脉,均使用自膨胀瓣膜(包括CoreValve8例,VitaFlow37例,Venus-A55例)。二叶式主动脉瓣43例,三叶式主动脉瓣57例。手术成功率97%,瓣中瓣1%。术后患者平均跨主动脉瓣压差显著下降(11.7±6.1mmHgvs51.3±19.7mmHg,P0.),平均瓣口面积显著增加(1.7±0.5cm2vs.0.6±0.2cm2,P0.)。术后即刻中度瓣周漏1例,轻中度瓣周漏6例,轻度瓣周漏48例,轻微瓣周漏33例,无重度瓣周漏。30天随访时,死亡率为2%(1例术中死亡、1例围手术期死亡),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率为9%,脑卒中1%。
医声网由于TAVR存在明显学习曲线,早期开展TAVR的中心往往由于经验不足,结果没那么理想。作为国内最早开展TAVR的中心,并先后使用数种瓣膜,面对与西方不一样特点的中国人群,取得这样临床结果实属不易。您能再详细谈一下,您中心结果和国外研究对比,有何差异?
周达新教授:首先,我们30天死亡率(2%)及脑卒中发生率(1%)较低,低于国际上著名的同类型大型临床研究。例如,在美国CoreValve极高危队列研究中(STS评分10.3%±5.5%),30天死亡率8.4%,中风4.0%。美国CoreValve高危人群随机对照研究中(STS评分7.3±3.0),30天死亡率3.3%,中风4.9%。我们结果与更低危、最新的SURTAVI研究结果相近,该研究STS4.4±1.5分,30天死亡率2.0%,中风3.4%。其次,我们中心永久起搏器植入率明显低于国内外自膨胀瓣膜研究的结果。我们30天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仅为9.0%(后40个病例中只有1个患者植入起博器)。低于CoreValve极高危队列研究(21.6%)、CoreValve高危人群随机对照研究(19.8%)、SURTAVI研究(25.9%)、NOTION研究(34.1%)、国内VenusA上市前研究(18.8%)、VitaFlow上市前研究(16.4%)。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患者平均年龄78.1岁,平均STS评分9.9±6.0,说明患者大部分还是一些高危患者。本中心结果代表真实世界的结果,我们并没有刻意避免入选一些高危患者,对于一些病情非常危重患者也是积极纳入,对于一些解剖有挑战性病例(包括横位心、严重钙化、无钙化或轻度钙化、冠脉开口偏低、血管条件差者)也勇于尝试。
医声网贵中心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率这么低,请问是什么原因?
周达新教授:我们目前也对这一个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正在撰写相关文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以我们采用的“小球囊策略”有关。在我们中心,前扩张几乎都是用18mm球囊,偶尔用到20mm,极少数用22mm球囊。后扩张球囊也都选择很小,绝大多数20-22mm。采用小号球囊前扩张,有几个好处:一是,瓣膜释放后会被自身瓣膜箍住,瓣膜支架对流出道压迫较小,故起搏器植入发生率可能较低;二是,自身瓣膜扩张不充分,交界或者脊没被撕开,选择较小号的瓣膜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固定,这也可以减少起搏器植入;第三,释放时候,由于瓣口较小,瓣膜支架膨胀较会快到达侧壁侧(一般瓣膜支架先依靠在室间隔侧,释放时在向侧壁侧慢慢弹开),使得支架释放时很快被自体瓣膜卡住,瓣膜释放会相对稳定,我们瓣中瓣(植入2个以上瓣膜)发生概率只有1%印证了这样观点。另外一个可能原因是我们大多数病例植入位置较高(深度6mm)。但是,我们也有10几个病例植入深度大于6mm,并没有发生严重传导阻滞而需要植入起搏器,我们推测和选用较小球囊有关。
医声网请问您的“小球囊策略”是怎么想出来的?
周达新教授:起初,外国专家来国内帮忙开展TAVR的时候,喜欢用较大球囊如24、26mm进行前扩张或后扩张,出了些并发症,如冠脉堵塞、主动脉瓣环破裂。我们此进行反思后,并查阅一些文献,逐渐形成现在的“小球囊策略”。有文献显示,一半左右传导阻滞发生在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时(EurHeartJ.;;32(16):-74)。我们因此推测如果采用小号球囊扩张,可能减少起搏器植入率,这也被我们目前临的床结果所印证。除了可能降低起搏器植入率外,“小球囊策略”还有其他好处,可以减少冠脉堵塞和主动脉瓣环破裂风险,这已经被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
医声网听您说,我明白了“小球囊策略”有很多益处,它有弊端吗?
周达新教授:任何手术策略都可能有它的两面性,“小球囊策略”当然也有它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前扩张较小,支架植入后可能膨胀不全,需要后扩张可能性更高。其次是后扩张较小,支架植入后膨胀不全,可能导致跨瓣压差增大,瓣口面积偏小,瓣膜长期耐受性受影响。但是,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还没出现过患者压差过大(平均压差≥20mmHg)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应该避免选择过大瓣膜来配合“小球囊策略”。总之,我个人觉得“小球囊策略”可以提高TAVR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尤其是起搏器植入发生率,但是可能会牺牲一点点瓣口面积;权衡利弊,“小球囊策略”不失为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手术策略。
专家简介周达新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结构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及肺动脉高压诊治。和葛均波院士一起率先开展了国内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国内首例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MitraCLip)、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植入术、国内首例瓣周漏经导管封堵。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中国专家共识》、《经皮肺动脉瓣植入中国专家建议》、《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团队建设及运行规范中国专家建议》。以第一作者获的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中英文论文余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