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升主动脉扩张专科治疗医院 >> 升主动脉扩张预防 >> 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2015BCG
年,从银行贷款、消费金融,到租车、租房、住宿、借书等生活日常,信用不但影响个人在传统金融领域的金融活动,更逐渐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个人征信商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开启,各类民营征信机构摩拳擦掌,在积极申请牌照的同时,依托股东背景和产业生态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伴随着征信行业的爆发,“信用”,开始受到广大民众的空前重视;脱胎于“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的“征信”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国内个人信用交易的不断壮大,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人口分布广泛、活力加速释放的经济体,央行主导的集中征信系统负载过重,而薄弱的个人征信体系直接影响了社会融资成本、放贷效率和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更加市场化的力量加入到行业中来,共同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随着个人信用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改革促成的良好商业环境,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
目前,中国个人征信行业雏形初现,搭建起了包含数据征集、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和征信产品应用在内的三大产业链核心,而首批八家准个人征信机构无论是数据源、技术能力、覆盖人群还是主要应用场景都各有特色,互有重叠或补充,形成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竞争。
然而,我国个人征信服务刚刚起步,仍然面临着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数据交易机制缺失、征信教育和普及程度不足等发展挑战。如何能在未来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多措并举破除数据孤岛,并通过构建商业应用场景促进信用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提升征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个人征信的顶层设计将加速完善、基础资源供给优化将会破冰、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行业常态、征信的内涵与外延将在不断的场景尝试中形成共识。此外,未来整个行业有望呈现出公私兼营、“赢者通吃”与中小型专业机构并存的竞合格局。
个人征信行业立足于信贷,服务于社会经济,繁荣于成熟的信用文化。未来的中国个人征信业将迎来传统与创新的统一、金融与生活的融合、竞争与合作的协同,这个年轻的行业必将能够在蹒跚中砥砺前行。
1.应时而生,中国个人征信迎来市场化大发展
刚刚过去的年被称为“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化元年”。在这一年里,多项关键政策与监管指引相继出炉,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的顶层设计雏形初现;第一批牌照发放提上日程,征信市场化工作迈出关键一步;芝麻信用评分的生活化应用引发了全民对于征信的内涵和外延的热议(参阅图1):
“诚信”、“信用”与“征信”在各方讨论中常常同时出现在类似语境中,但它们并不等同。波士顿咨询认为,“诚信”的内涵最为广泛,包含了一个社会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信用”则有明确的价值维度,是“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征信”则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基于数据与专业处理对于“信用”进行评估的活动。
1.1需求引领,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发展提速
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的建立,然而真正对征信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实质性推动作用的,是从80年代末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领导的一系列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即将放开的个人征信牌照,代表着我国个人征信行业打破了由政府主导的局面,向更加市场化、商业化的竞争模式转变。纵观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起步期、深化期和市场化发展等四个阶段(参阅图2):
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于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以及满足涉外商贸往来企业征信信息的需求,中国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有限公司成立;同时,经贸部计算中心和邓白氏公司开始合作。年,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此后,一批专业信用调查中介机构相继出现,企业征信的雏形初步显现。
起步阶段:央行牵头持续推动企业征信的建设,如在全国推行企业贷款证制度等。年,上海市进行个人征信试点,年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从事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标志着个人征信服务的重要突破。同年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上运行。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成地、省、总行三级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查询。
深化阶段:年,国务院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批准设立征信管理局。一批地方性征信机构设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年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银行建设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并于年1月在全国联网运行,弥补我国个人征信行业的空白,至今依然是中国最权威的个人征信系统。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市场化发展阶段:年1月,央行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标志着中国个人征信业向市场化、商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预计首批个人征信牌照将于近期正式颁布。
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形成只有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我国征信的大量需求来自金融体系,尤其是信贷领域,而只有具备高度公信力的机构才有可能推动。加上彼时社会化征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收集的信息量有限,因此没有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此外,个人征信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尚不健全,未能奠定个人征信商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国内个人信用交易的不断壮大,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央行征信中心提供的基础征信数据和服务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截至年底,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接入1,家机构数据。从业务量来看,以商业银行为主,征集的数据中83%为信贷和信用账户数据,公积金缴存、社保、电信、税务和其他辅助个人信用信息仅占17%(参阅图3)。
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盖了8.6亿人信息,但仅有3.5亿人拥有信贷记录,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为35%,即便考虑到中国55%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个人征信覆盖率也仅为61%,远低于美国92%的渗透率(参阅图4)。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人口分布广泛、活力加速释放的经济体,薄弱的征信体系直接影响了社会融资成本、放贷效率和行业抗风险能力,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此外,中国社会整体信用体系不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因此,作为国家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的征信行业,其发展必然提速,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市场化的力量催化行业,也是中国征信行业现状使然。
1.2引入市场化发展手段是快速完善中国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
1.2.1补充完善征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覆盖效率
征信立足于信贷业务,以为各类型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为根本。央行个人征信中心的成立为识别、防范和化解传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然而,由于央行征信中心成立时间较短、主要覆盖有信贷记录人群,加之我国金融深化程度不高,还有很多人群由于缺乏历史信贷记录,成为传统信贷机构“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的客群,难以便捷、低成本的享受基础信贷服务,而金融机构也在承担着高额的线下尽调成本和巨大的信用风险,抑制了经济活力的进一步释放。
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服务有望有效扩充数据来源和增加人群覆盖,形成对现有央行征信数据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降低交易中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信贷决策效率,并将这种“信息优势”扩大到更广泛的金融和生活应用领域,提高经济主体的运行效率,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市场的转型。
1.2.2扩大信用应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作为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征信行业立足金融,但其资源与能力可以辐射到金融行业以外,为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信息主体等提供数据服务,在经济和行政管理领域拓展应用。多元征信机构的参与将有利于传统征信信息的推广,提高信息主体的用意识,促进信用交易的达成和信用产品的创新,带动信用经济规模的扩张,并助推整个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
1.3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将成为新蓝海
1.3.1个人信用交易的需求不断壮大,市场边界不断拓宽
个人征信是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要求基础设施“扩容”:
个人消费的旺盛引发贷款需求的增长,征信的核心市场潜力巨大
个人贷款风险评估是个人征信在金融领域的最核心应用。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稳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场景日趋丰富,共同推动了个人消费文化的盛行。同时,整个社会对信贷消费方式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在不断提升,极大加强了对于个人征信服务的需求。过去五年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余额的年均增速达到19-24%,信用卡贷款余额更是实现了超过50%的高速增长。根据波士顿咨询中国个人金融市场模型预测,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将变缓,但未来五年个人信贷余额仍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约55万亿,为个人征信市场创造巨大发展空间(参阅图5)。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成长将倒逼个人征信快步跟上时代发展
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发展和爆发式增长给金融这个百年常青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P2P、众筹、第三方支付、虚拟信用卡、互联网保险等创新业态层出不穷。无论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搭建生态系统进入金融行业,还是中小金融科技公司以垂直细分的方式切入某一个金融服务环节,新的行业参与者正在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追求和产品创新意识不断填补细分市场的空白。但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做好接纳这些新的行业参与者的准备。以P2P为例,P2P平台尚不能直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查询客户信用信息;尽管央行征信中心依托下属机构建立了网络金融征信系统,为网贷企业提供征信服务,但由于该系统尚未加入到全国统一征信体系中,仍然造成大量借款客户信息缺失。征信基础设施的薄弱导致了创新业态的异化,例如P2P由初创时的平台模式转变为为投资者担保的模式,而各家机构在自身风控中的重复建设也造成了行业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样的行业发展困境,年7月,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鼓励从业机构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从业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允许有条件的从业机构依法申请征信业务许可。作为金融活动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势必要尽快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的发展速度,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共享经济在数字化时代的爆发式增长拓展了征信行业的外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极大的促进了去中心化服务的发展,从出行、住宿、餐饮到物流、教育、家政,越来越多的企业围绕用户的日常生活推出了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创新服务模式,将社会闲置资源与他人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从中获取回报。而共享经济的核心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单纯依靠平台规则难以约束供需两端的行为。为缓解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共享经济通常会引入双向评价体系。而征信企业基于其数据处理能力与行业经验,有机会多元化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组合,在金融领域的核心应用之外拓展业务。
1.3.2互联与数据技术的进步为征信行业的创新与高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互联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多元程度及可获性,而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的进步为行业的降本增效提供了基础。中国金融核心数据的覆盖面与可获性均存在明显不足,为迅速完善征信体系,匹配强劲的市场需求,行业的新晋参与者开始取道非传统信贷数据的收集和应用,通过与互联网化的生活数据直接对接,将电商网购、移动支付、水电煤缴费、社交信息等数据源引入行业。在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等领域,领先机构也在积极应用能够分析多元、海量、关联关系复杂的数据的新算法,从碎片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中提取出与个人信用最为相关的信息。新技术从得以应用发展到被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它无疑是年轻的中国个人征信行业能够迅速成长的有力推动。
1.3.3监管逐步推出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措施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
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监管和立法机构不断提高对征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监管思路创新,积极推进征信市场主体培育。仅年,人民银行、国务院等相继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征信机构监管指引》等多份重量级指导意见或监指引,明确指出了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大数据顶层设计雏形已现,并首次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要求进行了细化,为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
2.行业格局渐显,机构差异化定位初露端倪
2.1中国征信行业生态体系雏形初现
在顶层法律法规和监管的推动下,中国征信行业雏形初现,搭建起了包含数据征集、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和征信产品应用在内的三大生态核心,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在不断促进行业的创新与进步(参阅图6)。
数据征集:数据是征信行业的基础生产资料。除了传统的金融信贷数据外,越来越多的数据源被纳入到原始数据库中,政务和公共服务类数据、电信数据、生活社交类数据已经成为个人信贷数据外最重要的补充数据。在成熟市场中,数据征集并非产业链中最高附加值的环节。然而,在年轻的中国征信行业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提供商或交易平台,数据征集在耗费着各家参与机构大量人力物力。业内人士感叹:“本应该比拼厨艺的,但现在各家都得从种菜开始”。而且,公开的数据市场的缺位导致了行业的灰色地带,扭曲了竞争格局,并不时将整个行业推向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成为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基于原始数据进行专业清洗、聚合、储存、建模、算法和信用洞察是整个征信价值链中的技术核心。以“大数据”为代名词的新技术为行业拓展能力带来了契机:多元数据得以处理,分布式技术带来了速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优化,不断进步的算法挖掘出更多洞察。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为代表的机构基于其股东在相关领域的多年积累,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引领行业进行突破。耕耘多年的老牌征信机构立足于服务信贷业务的用信需求,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分析与建模方法,但同时也在尝试创新。虽然新技术在中国征信领域的实际应用仍有待拓展,但这无疑是全行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方向。
此外,从征信产品来看,几乎各家都拥有信用评分、信用报告和反欺诈等产品和服务,产品种类比较趋同,反映出的是全行业在差异化商业模式探索上仍处于早期的现状。
征信产品应用:目前,征信产品主要应用在金融信贷服务和部分依赖身份验证、反欺诈、信用决策的生活类场景中,能够有效覆盖一些缺乏央行征信记录的潜在客户群体,形成对原有央行征信体系的有益补充。除了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外,P2P、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也成为征信产品的主要用户。此外,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为核心征信产品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也为征信机构发展衍生产品与服务、多元其收入来源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以美国三大征信巨头之一Experian为例,经过多年耕耘,目前已构建了两大类别四大核心业务:
征信服务类:
信用服务:向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
消费者服务:供个人查询自身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并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管理
衍生服务类:
决策分析:处理和挖掘自有、客户和第三方数据,获取有效信息辅助客户进行决策
市场营销:基于消费者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洞察客户行为和偏好,进行客户画像并辅助市场营销活动
截止年底,Experian的传统信用服务收入贡献已小于50%,决策分析和市场营销等衍生服务收入占比达30%;从客户行业分布来看,金融行业(不含保险)占比为30%,消费者服务、零售业紧随其后分别贡献了20%、9%左右的收入,此外,Experian还在电信、能源、汽车、保险、传媒、科技、医疗健康、公共设施和教育等各个非传统信贷领域拓展服务(参阅图7)。
2.2八大准个人征信机构差异化定位初现端倪
从首批八家准个人征信机构披露的信息来看,各家在数据、技术和客户业务理解能力等三大核心竞争力上各有所长,初步显露出一定的差异化定位(表1):
经典类征信机构:以鹏元、中诚信、中智诚等三家机构为代表。三家老牌征信机构继承了海外成熟市场个人征信行业的经典理念,从金融反欺诈、个人信贷等业务需求出发,通过征集传统征信数据及部分特色行业或区域数据,采用经典、成熟的征信模型和技术,深耕金融服务领域。相较于其他从业者,尽管这类机构尚未大规模的使用多元数据和创新技术,但是都在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此外,虽然这三家征信机构都拥有良好的行业口碑,但其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定位也导致缺乏直接、广泛的数据源,覆盖人群有一定局限性,数据和系统能力、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面临一定发展约束。
新创生态聚合类征信机构: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和华道征信等。从数据上看,新创类公司除了对外接入传统征信数据外,都大量运用了自身场景下沉的多元鲜活数据,包括支付、互联网电商、社交、电信服务、公共服务等。从征信评价所使用的技术来看,五家公司都不同程度的运用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对经典征信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产品应用场景上看,新创机构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非金融场景的开发,探索传统信贷与创新生活场景应用兼顾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许多金融机构、生活应用类商户都与新创类公司进行了有益的内部测试或合作,收到了比较良好的市场反馈。尽管对于更多元鲜活数据、创新技术和生活场景的应用,行业内仍存异议,但毫无疑问这些尝试给刚刚起步的个人征信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可能和更感性的认知,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对于非经典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市场的选择和时间会给出更加合理的答案。
总体而言,八家征信机构在数据源、技术能力、覆盖人群、主要应用场景等方面虽然已经初步显现特色,但未来其在数据源、人才、场景等方面的争夺会愈演愈烈。作为首批进入牌照发放流程中的民营征信机构,八家企业如何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共同塑造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找到竞合的平衡,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由于本报告篇幅及时间所限,年度我们仅对芝麻信用、中智诚征信和考拉征信进行了实地考察或深入调研;我们欢迎各类志在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机构能够在BCG未来年度征信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与我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3.破除瓶颈,三大行业基础建设亟待完善
3.1立法立规,建立行业发展的基础许可与信任
合理合法地进行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是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我国隐私保护立法滞后,目前尚未正式出台个人隐私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仍在制定过程中,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上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市场上合法征集信用信息和不当采集、滥用公民信息、侵犯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规矩尚未健全,而互联网经济的的蓬勃发展却已经迅速普及并深化了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的认同和中药治疗白癜风方子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jkg.com//mjcczz/88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