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同里走出的大医生
潘医院心外科主任,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潘,而不是潘主任、潘大夫,因为满面笑容的他永远带给人亲切的感觉,就像胡同里邻家的老大哥。说起老潘从医的初衷,儿时亲人缺衣少药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老潘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那时候乡亲得个阑尾炎就要经历人手推、牛车拉,通常在泥泞的草原上折腾2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乡卫生院。可等到了才发现,病人早已因感染造成腹膜炎。只两天的光景,眼睁睁的看着原本生龙活虎的人就这么离开了,全家老小哭得昏天黑地的画面牢牢的印在了老潘的心中。所以,幼年的老潘就立志从医,立志扎根为基层百姓看病。
年,医院研究生毕业后,医院的医院,并牵头创立了心脏外科。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带医院的发展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医院实现了联合办科,医院资源共享和双向转诊,还已完成了马凡氏手术根治术、心脏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百余例心脏手术,填补了东城区卫生系统这一领域的空白,也拓宽了心脏手术患者就诊的渠道。
22岁的小唐是四川人,硕士研究生,入院诊断为罕见的“先天性马凡氏综合症,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20出头儿,阳光般的女孩儿,本该是享受青春、奋斗创业的年龄,可由于疾病的折磨,原本亮丽活泼的女孩满脸写着虚弱苍白,人见人怜。医院,因各种原因,都未能进行手术,当她最后抱着再试一次医院时,幸运的见到了潘主任。“主任,您看我还有希望治好吗”?“有,一定有!小姑娘,大好的前途等着你呢!相信我,咱们共同努力!”慈祥的微笑、真诚的话语,让近乎绝望的小唐又充满了生的希望。经过充分的准备,潘主任为小唐成功实施了手术。当众人欢呼雀跃之时,潘主任又急匆匆的赶回办公室,忙着为下一个手术做准备去了,在他的备忘录中好像从来没有休息这个注释。
患者小刘,来自广西偏远农村,也是马凡氏综合征。父亲将这个病遗传给了他,不到二十岁就已显现出严重的症状,家里卖了房子凑上四万多块钱来到北京。在马凡患者的论坛里,小刘遇到了潘主任。“做手术得花多少钱?”“先过来吧,钱慢慢凑,治病是最要紧的!”老潘在论坛里这样回答到。
住院、会诊,潘主任尽量为他节省费用。经过老潘和同事的共同努力,手术成功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小刘一家老小为了省钱,常常只买半份素菜,围在一起凑合吃点儿。老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和护士长商量,术后恢复很重要,没有营养怎么行?咱们给他捐点、买点吧,我先带头。就这样,全科的医护人员不仅为小刘捐款,每天小刘的床前还悄悄的出现了热乎乎的鸡蛋、香喷喷的鸡汤和绵软的蛋糕、可口的水果……半个月后,小刘出院了。当初被抬进病房的小刘,此刻在家人的簇拥下,医院。
老潘带着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不但让这个坐落在胡同里的病房楼充满了家的温暖,也让潘黎明在患者中有了良好的口碑。这些,您看看病房楼道里护患沟通栏中的感谢信就知道了。
同事问老潘:“您觉得咱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想要把什么事做好、做精。作为一名医生,咱们就是运用好自己的所长,解决好患者的问题,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到病痛的折磨。”朴实的话语,就如同老潘这个称谓,经典而耐人寻味。
现在,这个操着浓重内蒙口音的汉子,每天仍旧穿行在手术室和病房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一名医者、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也用他最真、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他最美的心灵!百姓宣讲百姓身边事,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扫描下图
斜视有什么危害孩子斜视能做斜视手术吗MEDEL将在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展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jkg.com//mjcczz/877608.html